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安徽公务员考试网(www.anhuigwy.org)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希望考生阅读本文,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
【背景链接】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和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2021年两会期间,社会保障这一民生焦点问题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
【公考角度解读】
[提出观点]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取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快速发展,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与国民经济呈现出相得益彰的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
一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成为惠及全民的制度安排。无论是医保还是养老保险,我国参保人数都在稳步提升,社会救助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制度直接增加了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二是社会保障成为经济稳定和繁荣的重要支撑。2012年以来,伴随社会保障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持续大幅度减轻,国内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在稳定市场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如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及时出台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政策,对保住市场主体、稳定就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是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经办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基本建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五级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网络,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网上经办和异地协作普遍推广,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增强。
[面临挑战]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迅速,但质量并不高,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面临这几方面挑战:
第一,人口老龄化与少子高龄化。伴随老龄化而来是少子高龄化时代,在少子高龄化情形下,养老、医疗、护理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将持续增大,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会持续高涨。确保相关制度稳步发展并为数以亿计的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养老服务,将是新发展阶段社会保障面临的重大挑战。
第二,人口高流动性与人户分离现象常态化。伴随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际之间的人口流动规模也在攀升。社会保障改革如何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人户分离现象相适应,是新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第三,数字经济催生各种新业态,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的规模很大,而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又催生出各种新就业形态,共享员工、租赁员工等更多灵活就业形式开始出现,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只有切实解决好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险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才能提质增效。
第四,深化改革面临的风险增大。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必然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目标,更加注重从增量改革转向结构调整,改革的难度和面临的阻力更大。在深化改革中有效降低社会风险发生概率需有更加智慧的方案。
[对策分析]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统筹规划现行社保体系结构,精准定位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保障功能,去弊兴利、守正创新,全面优化现行制度安排。尽快优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及时补上养老服务与儿童福利事业等发展短板。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加大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保障数字化水平。数字化时代呼唤“智慧社保”,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形成基础数据全面共享+专业信息分工负责的格局,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坚持开拓线上服务方式与改善传统服务方式并举,以实现便民、惠民、利民的目的。
【申论范文】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 织就社会保障安全网
社会保障,经常被人形象地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阀”、“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作为国家和社会为保证其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会救助也由过去的补缺型进阶为如今的普惠型。在改革开放行进到今天,当我们取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绩时,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更为迫切也更有条件,这也是我们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因此,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
然而,量上的膨胀和面上的扩大并不全然意味着社会救助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缺少统筹性的全国性法律法规,成为制约社会救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拦路虎”。一方面是单一物质性缺陷。最为常见的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专项性救助的形式大多是货币补偿,对贫困者所面临的其他非物质性困难则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非灵活性缺陷。对基本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采取一刀切的“捆绑式”保障。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救助是政府的责任。对政府而言,要切实增强社会救助的主动性,要抓好单项救助制度的建立和救助资源的整合。一方面要加强救助资金的筹集与管理,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主渠道,解决社会救助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点要紧紧围绕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来进行,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单项救助制度,加强各救助部门之间衔接,充分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最终逐步形成一个内容丰富,运转协调的救助体系。
填补社会救助中的“凹地”,还需要调集各方资源,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社会而言,要看到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社保和民政等专业部门,还要发动慈善互助机构等社会群团组织的力量。只有当社会救助真正有了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增强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
社会救助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浪潮中,唯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才能让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人,让每个梦想都能开花,才会让中国梦成为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