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示例】
很多人感觉比起农村来说,城市的人更加冷漠,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疏远。出现这样状况不是因为城市的人比农村人更差,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其中一个根源之一就是因为城市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对比的地方。
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越是行色匆匆,同样属于大城市的广州和成都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更别说农村和城市。如果你想在城市立足,你就必须每天都要向前看,要不停的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在这种永无止境的竞争消耗了人的大部分的精力,哪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哪里有心情去建立、维护良好的伦常关系呢?这种单纯以获得经济利益的竞争不仅让人变得疲惫不堪,还让人变得狭隘、自私。
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也表现在孩子身上。城市的小孩总体上来说受到的教育比较好,不愿意和农村的孩子交往,尤其是那些成绩差的。这样学校的学生中就出现分化,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在一起玩,成绩差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在一起。一些农村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心灵上受到伤害,宁愿把子女送去民工子弟学校也不愿送去公立学校。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用辍学来“保护人心,阻止下一代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
出现这种状况对人本身的片面认识有很大关系。很多人把自己单纯当作一个谋取成功的工具,一个赚钱的工具。人不是机器,他是有很多面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情感和获得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可以达到的,按照道理来说我们应该追求感情和尊重等其它需要。但是奇怪的是,很多人永远停留在追求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层次,一味的去赚钱,去买大车大房子,主动放弃作为更高追求的需要。这不是自我贬低那是什么呢?要获得感情和尊重等需要靠竞争是不行的,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去获得。
出现这种状况还和我们对人与人关系的片面理解分不开。首先人类社会不能完全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还可能是一种合作的关系,甚至很多时候是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提携的关系。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有追求,强调要立志,要进取。但是这种进取绝对不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进取。中国先贤孔子说要“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教导我们自己要想取得成功也要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导我们要同情和关心他人……先贤教导我们要相互关心和爱护他人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是要先富带动后富,而不是要先富的要更富。
要化解城市的冷漠病,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观念,一改只知道向“前”看的片面做法,要多向左、向右、向后看。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健康和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