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信用体系建设的平衡点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国无信必衰,伴随着“陌生人”社会到来,人际交往中,诚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信用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但我国目前信用体系建设面临征信角度单一、覆盖人群少、个人信息遭泄露等问题。因此,信用体系的建设,既要注重多主体、多渠道地收集数据,保障信息的全面性,也要通过法律、监管、技术等手段,规范信息的收集、使用,保障个人隐私,在信息获取的开放性与使用的封闭性中做到平衡。
全方位的信用体系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有助于为民众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交易效率,更便于提升政府的服务效率、水平。就现实而言,随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无论是租用共享单车,还是个人贷款,信用良好的人往往能快速获得他人认可,进而给自己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口碑、信誉愈发受到各方重视,因此,良好的信用可使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大大提高。除此之外,信用在政府管理方面的价值也令人惊喜。只要有信用认证,众多政务服务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一次“刷脸”,省去了群众的千里奔波,也提升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促进了政府的精细化管理。
信用体系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因此,要多主体、多渠道,全面、立体、持续地获取更多数据、信息。当下,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初步形成了奖惩机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格局逐步呈现。在这个背景下,如果个人数据收集是不全面的,必然会导致奖惩机制公平性的丧失。但就现实而言,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覆盖人群少、涉及领域少、民间征信机构征信角度单一……片面的数据,所折射出的个人信用必然是有误差的,它就更无法全面反映出一个人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而言,就必然要全方位地收集数据,引入民间征信企业,扩大征信领域,增加征信人群……
在全方位收集数据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信息泄露等问题,信用体系建设,这不仅考验企业技术能力,也考验企业责任感和担当感,更需要相关立法和监管紧密跟上。个人征信牵涉到个人隐私,引入民营征信机构是否会泄露个人信息,是民众最大的担忧。我们要提防信息收集和记录变为一场隐私泄露的闹剧,就必须补上法律漏洞,严格审核民营机构的资质,制定严格准入标准,提高机构质量的同时也更好保障信用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造假作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为民众信息安全兜底。企业也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研发技术,遵守行业规则,做好自律,担起社会责任,保障信息安全。
“信用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一种制度和规则”,“信用”的刚柔并济需要信用体系建设把握好信息收集全面性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平衡,如此,方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提高道德建设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荐资料:最新版公务员考试申论标准预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