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试题中心  >> 申论   
申论
2015年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二
http://www.anhuigwy.org       2015-04-16      来源: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word版打印下载:2015年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二

 

2015年安徽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二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在城市生活久了,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的想象,寻找一处青山绿水环抱的地方,住在传统的旧式庭院中,书房简单却不简陋,闲时坐在舒适的木摇椅上,手拿一本喜爱的书,在里面探索人生;或是约上几个知己好友,泡上一壶好茶,看着室外种植的芭蕉在微风吹拂下摇曳生姿……”


  这是一个网友对安徽宏村的描述。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类似于宏村这样的古村落在中国还有很多,密集地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山西、甘肃、宁夏、湖北、河北等省份。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还有的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


  然而,这些历史文化村落现在却面临着毁灭性灾难。2012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同时进行了专家审定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约60万个村庄,其中古村落大约有5000个,占全部村落数量不足1%,不少专家学者感叹,古村落的保护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在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村落的减少与消亡是正常的,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正在急迫地进行,城市化率已经从1991年的26%发展到2009年的46.6%,应对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在这一城市化的进程中,既有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有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古村落”的急剧减少、萎缩衰败和被乱更新,就是其中之一。


  “十一五”规划出台后,各地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结果许多古村落在盖新房、建楼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坏。


  有评论指出,人们很容易把新农村的形象等同于华西村(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9年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这是错误的。中国城市已经遭遇了“千城一面”,如果不抓紧的话,这种悲剧会在农村上演,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


  调查还指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城镇化拓宽了农民的眼界,导致了新旧观念之间的差异,而差异也间接威胁了古村落的生存状况。农民通过电视、网络和外出打工,了解到现代生活应该是白瓷砖、水泥地和沙发。考虑到通风,他们会把精美的窗花去掉;考虑到美观,他们会把木墙拆除;考虑到更好地改善居住条件,他们会把整个房子拆掉重建。


  3.湖南浏阳龙伏镇新开村的占地面积近万余平方米的沈家大屋,是晚清南方民居标本。如今,昔日气势恢宏的老屋满目疮痍,岁月久远,加上懒于修葺,精美的木雕褪了色,墙壁上的大洞十分醒目,往日的居民也早已搬走。


  我国现有保护比较完好的古代袖珍城堡——山西省张壁古堡中,也正面临这样的困境,尽管原因有所不同。张壁古堡村外投资1亿元建设的古堡新村工程已接近收尾,搬迁工作将展开。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似乎已成为各地政府采用的普遍办法,不少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被人为“掏空”,成为没有原住居民的“空心村”,有的出现了形、神均不复存在的情况。日前,55亿元建山寨凤凰古城的消息曾一度引起争议,但这则消息,着实反映出了凤凰古城人满为患的现状:原本充满厚重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小城俨然已成为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的闹市。


  4.古村落的消亡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焦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曾撰文,希望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冯骥才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办画展时看到,沿着多瑙河边的山顶上有一个城堡,非常漂亮。后来一个女读者请他到自己家做客,冯骥才一看,就是那个城堡,屋子里到处都是古董。后来,冯骥才才知道,这个古堡按照奥地利政府的规定,他们只花了一个先令买下来。这些古堡没人继承,维修和居住使用的经济负担很大,政府后来象征性出售,但房主买这个古堡有一个条件限制,要修理、保养好古堡,按照政府的法律修理和使用,用原来的材料,由政府指定的工匠来修理,屋子里面的东西都统计过,只能使用不能卖,所有的物品坏了都要赔偿,用于建筑保护。


  萨尔茨堡的保护体现了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归国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文化部非遗司管理,村镇建设归建设部村镇司管,有些业务又归农业部管。而村落本身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又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一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哪头都不靠,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虽然评定出16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评定标准是从建筑方面考虑的,且门槛很高,而很多拥有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村落又不见得能列入其中。结果,传统村落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多瑙河边上的古堡就这么保护下来的。关键是地方政府官员懂得不懂得文化,爱不爱这些东西,如果政府不热爱它,不是从文化的本身去为它想办法,只是拿它赚钱搞商业开发,或者视为封建落后的产物进行改造,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强迫他们搬到筒子楼里,这些古村的消亡势必不可避免。”对部分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的做法,冯骥才痛心地指出:“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是永远攥在手中不变的王牌,是永恒的资源。”


  对古村的未来,冯骥才很悲观。“现在城市的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打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大批的房地产商把城市土地开发完了后,正在转向农村,因为农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一波,如果我们的政府控制不了,千姿万态中国的村落就会变成城市里那些建筑垃圾。”


  5.“有族必有祠,无庙不成村”。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陂下古村,最出名的就是大规模、密集型且具有特色的祠堂建筑群落。为保存这些文化遗产,“修旧如旧”的“时尚风”也刮到了这片古村。在一处号称“修旧如旧”的清朝祠堂大门前,建筑上配的却全是简体字。


  古村落翻修涉及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应的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做背景,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程。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翻修必将对古村落造成极大的损害。不过“修旧如旧”也有成功的。在政府斥资建造、专家参与的仿古建筑中,江西省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公园算是一个成功典型。园中充满了庐陵风格的仿古建筑,也置入了不少从古村中收来的楹联、匾额、花轿等文物。一位工作人员说:“新墙中嵌着的那块老墙,就是从村民推倒的老宅中‘捡’来的老古董。这里很多仿古建筑中都有真文物,让‘修旧如旧’更有参考模板。”她认为,文化园极力仿古,就是希望以此把祖先的智慧产物保留下来,至少把外观保留下来,供后人观瞻。


  6.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活”在今天的传统,也是古村落的内涵与精神所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既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美术制品、民间艺术作品、服饰器具等;又指无形的文化遗产,如传统艺术技能、传统工艺技能、民俗技能等。千百年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绵绵的生命力,跨越时空,延续至今,被誉为“文化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整理研究和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国家设立了众多研究机构,许多省市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民族博物馆或少数民族文物展室。文化部还对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突出的地方,进行评选和命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文化部等多个部门开展了10部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唤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系统5万余人的参与,经过十多年全面深入的搜集整理,抢救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远远跟不上形势的急剧变化:各民族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活的图书馆”的民间艺人多已年逾古稀,或相继去世;不少青年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了无兴致,导致民间文化后继乏人;大量民间工艺逐渐失传,许多传统礼仪习俗濒临绝迹……


  7.丝绸织锦、陶瓷、漆器,向来是我们这个东方古国的骄傲。但这些曾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宝”的民族民间工艺,却共同面临困境。


  代表着古代最高织锦技术水平的南京云锦,商周时即为宫廷御用,1956年周总理曾专门指示:“一定要把云锦继承下来发扬光大!”80年代初,南京云锦研究所因完美复制了马王堆薄如蝉翼、轻如烟尘的素沙蚕衣,名噪一时。但如今其最关键的挑花绝技已失传,研究所生存困难。


  在更远的南方,闻名天下的蜀锦如今只有一台机器还在运转,解放初期国家为保护壮锦建起的6个厂只剩其一,宋锦沦为裱画的边角料,都锦生的名牌含义发生变化……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工艺空余绝响。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因而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这些民间技艺存在的前提。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存的大多数民间文化形式如说唱、谣谚、故事、剪纸、皮影等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一些艺术大师只能勉强维持,更别说授徒传艺发扬光大了。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因为后继无人,随着老艺人工匠的过世,用不了多久,陇东皮影、桐乡竹刻、山东潍坊享誉世界的核雕、黄河流域独特的船夫号子,都将从我们的身边消失。


  一些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史诗流失更为严重。云南哈尼族能诵唱数万行史诗的民间艺人故去了,带走了这个民族曾经灿烂的篇章;黑龙江少数民族古老的英雄说唱“伊玛堪”、“摩苏昆”、“乌钦”堪称史诗性杰作,但如今赫哲族伊玛堪的最后一位传人已经去世,鄂伦春摩苏昆的说唱者也只剩下一位。


  令人心惊的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式微带有普遍性。参加农村文化遗产调查的全国人大常委聂大江沉痛地说,这些年调研中听得最多的词是“滑坡”,而那些六七十岁的老艺人的倾诉,让聂大江至今心绪难平。


  8.就在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财产日渐消失之时,一些关注或觊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却开始涉足这块宝藏,伴随着旅游、经商、考察的脚步深入村寨乡间。不少境外人士,甚至一连十几年到大山深处的民族村寨“淘金”,兼收并蓄,收集或高价购买民族民间文化制品。在东北,日本人为系统掌握赫哲族的渔猎生活状况,一年四季扛着摄像机摄录赫哲人的生活劳作场景,在赫哲族的鱼皮工艺制作技术已濒临绝迹之时,重金采买赫哲人的渔笼、鱼皮服装、口弦琴等生产生活用品;在西北,甘肃陇东的皮影剪纸,宁夏的木雕砖雕,回族的刺绣,藏族的服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制品大量向海外流失。西南一些村寨的民族服装中传世珍品已日益减少。外国人到云南探寻歌舞,从贵州的山沟里悄悄运走蜡染制品。唐卡、剪纸,甚至火镰,无不在收罗之中,其功夫之深令人心惊。


  文化遗存的流失与近20年大批古董贩子走村串乡,穿街入户,上门“淘宝”有着直接关系。但更令人担忧的是村民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古老的村寨中已很难见到传衍久远的遗存。某专家指出,保护古村镇,既要保留古老的村容镇貌,更要留住它的内涵。“否则这些古村镇即使保留下来,也成为记忆的真空。”


  9.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建设美好家园,必须保护民族根性文化。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对农村文化“家底”进行盘查和登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不仅要保护农村有形文化遗产,对无形的农村文化遗产,诸如民间故事、音乐舞蹈、节日习俗等,也要努力使之得以传承。


  事实上,政府已有行动。古村落保护的“宏村样本”就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村民参与”的方式,启动了实质性的古村落保护和整治行动。据统计,2012年前9个月,宏村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5000万元。


  “宏村每年的门票收入中有33%返还给当地政府与村民,用于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镇干部介绍,10年来,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随着村民古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宏村正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到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转变,集遗产保护、居住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社区型旅游示范区正在加速形成。


  10.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古村落的消亡是人类社会必须面临的难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村落的文明财富就可以不知底数,不留家底,粗暴地大破大立,致使文明传统及其传承受到粗暴的伤害。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基本处在农耕文明时期。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在漫长的岁月里,交通不便,信息隔绝,各自发展,自成形态,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如果没有了这花团锦簇般各族各地根性的传统村落,中华文化的灿烂将无根可寻。


  进一步说,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评定的标准是,它必需“扎根于有关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史中”。如果村落没了,非遗——这笔刚刚整理出来的国家文化财富中许多项目便要立即重返绝境,而且这次是灭绝性的,“连根拔”的。


  传统村落还有另外的意义——它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所在地。不少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没有精英文化,只有民间文化。他们现在的所在地往往就是他们原始的聚居地。他们全部的历史、文化与记忆都在世代居住的村寨里。村寨就是他们的根。如果传统的村寨瓦解了,这个民族也可能就名存实亡,不复存在。一位政府官员还指出,我国传统村落的核心是宗族祠堂,这与西方村落以教堂为核心截然不同,祠堂是连接家族血脉、传承族群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寻根问祖的归属地。尽管他们远在千山万水之外,但总要回来找寻自己的根。


  11.每个古村都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博物馆,许多民间工艺,如石雕、陶雕、木雕、彩绘等,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工艺。近年来,不少古村落都进行了规划,设立了博物馆向外界开放。比如,广东梅县南口镇侨乡村聚集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客家围屋,曾一度拟规划为“客家民居建筑博物馆”加以开发,却引来学术界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目前一些古村落中的古民居无人居住,便被弄成博物馆,把其他地方的桌子、椅子搬过去,装饰成不伦不类的样子。”某专家提出,古村落的这种“博物馆现象”不可能真正保护这些古村落。传统村落的建筑无论历史多久,都不同于古建,古建属于过去时,乡土建筑是现在时的,所有建筑内全都有人居住和生活,必须不断地修缮乃至更新。所以村落不会是某个时代风格一致的古建筑群,而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


  事实上,我们也曾经片面地把一些传统村落归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单纯将传统村落作为博物馆供起来,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保护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忽略了村落灵魂性的精神文化内涵,徒具躯壳,形存实亡。因为,古村落价值不只体现在凝固的建筑上,更体现在民间文化传统及风俗礼仪等方面。固态的保护方法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是社会构成最基层的单位,是农村社区,它面临着改善与发展的难题,否则农民改善生活水平的要求永远难以实现。


  12.传统村落的发展历来是学界争议的焦点话题。从目前状况看来,旅游业是传统村落得到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村落的旅游经济开发模式从来不少争议。反对者指出,一个村落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不可避免要按照商业规律来进行改造,这就极有可能导致文化被肢解。一些被当做旅游开发项目保留下来的村子,不少已被弄得面目全非。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村落无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大优势资源,排除古村落的历史、审美等价值外,这也会让不少地方失去吃“祖宗饭”的资本,最终会阻碍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于如何保护古村落,专家学者和政府已有不少成熟的观点。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则提议将保护传统村落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融为一体,“留得住人就能留得住村,保得住也要活起来。”罗杨说。“留得住人,就要满足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基本要求,甚至在建筑的局部增设现代化设备都是可行的,只要注意了注意现代元素的融入形式,这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保护方式。我们保护的决不是那建筑物的空壳,而是民族文化的记忆、符号、传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还补充说,民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亟待加强,不要片面地认为城市高楼大厦里才有好生活。


  13.2012年4月,由国家四部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半年后,通过各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的调研与审评工作初步完成,全国汇总的数字表明我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随即四部局成立了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评定的着眼点为历史建筑、选址与格局、非遗三个方面,除去各个方面的专业性,还要兼顾整体性和全面性。比如,在乡土建筑与村落景观方面,不但要看其自身价值,还要注重地域个性与代表性,不能漏掉任何一种有鲜明地域个性的村落,以确保中华文化多样性并存。再如,如果某个传统村落以“非遗”为主,其非遗首先必须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使国家非遗不受损失,不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发生。四部局联合推行,可以统筹全局,推动有力,使工作的落实从根本上得到保证。这是一个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的创造性的办法,体现了国家保护传统村落的决心。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将原先习惯称呼的“古村落”,改名为“传统村落”。“古村落”一称是模糊和不确切的,只表达一种“历史久远”的时间性;“传统村落”则明确指出这类村落富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的遗产与传统,有着重要的价值,必须保护。


  三、作答要求


  (一)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当前,我国古村落急剧消亡,请根据给定资料1~5,指出出现这种文化悲剧的原因。(20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明。不超过300字。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称为“文化活化石”,请你根据给定资料6~9,就如何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谈谈你的对策和建议。(15分)


  要求:对策具体可行,有针对性。不超过250字。


  (三)有评论指出,对于传统村落,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必须在保得住的同时,让传统村落活起来”,请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5分)


  要求: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观点明确,分析恰当,语言流畅,400字以内。


  (四)请你根据给定资料,以“留住即将逝去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1.观点正确、结构完整;2.有真情实感;3.字数1000~1200字。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