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政  >> 时政资料   
时政资料
2017年安徽公务员考试时政:长江跃起“皖江龙”
http://www.anhuigwy.org       2016-11-0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字体: 】              

  11月1日最新安徽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长江跃起“皖江龙”。在公务员考试中,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无论是行测常识题、言语理解题,还是申论,都是结合时事热点来选择命题考查点,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


  长江东流,浩浩汤汤,安徽八百里江域,亦称皖江,承东启西。


  俯瞰长江“黄金水道”,此前的皖江略显黯淡。2010年初,皖江迎来点睛腾飞的历史机遇——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规划,也是全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战略规划。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皖江示范区规划展期至2020年。


  这一点睛之笔,唤醒了“皖江龙”。坚持开放,在承接中转型;秉承创新,在转型中升级;守住绿色,在发展中美丽;推进协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皖江示范区以自身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产业承接新路径,成为引领安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主引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皖江龙”再次迎来发展新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皖江8市全部纳入长三角城市群,“龙头”合肥被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位于郑蒲港新区的马鞍山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


  面临新的历史机遇,皖江示范区正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抒写新的宏伟篇章。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全景鸟瞰。


  等高对接,开放发展


  区域合作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在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向莅临大会的海内外嘉宾这样推介安徽: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和谐宜居的生态胜地;这里居中靠东、沿江通海,是扩大开放的合作福地;这里科教发达、人才汇聚,是创新创业的战略要地;这里重商亲商、政务便利,是投资发展的兴业宝地;这里产业集聚、厚积薄发,是加速崛起的发展高地。


  这些优势让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抢得先机。安徽皖江城市带依托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区位,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以及与苏浙沪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互补的天然优势,为区域协调合作共赢打下良好基础。


  “作为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体的区域性规划,始终坚持走开放之路,是皖江示范区的传神之处。”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处长张小忠说。


  去年的马鞍山海峡两岸论坛上,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商台湾茂迪初次与马鞍山接触,一方是碍于江苏昆山的厂房扩建限制,急于寻找新的生产基地;一方是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厂房以承接新兴产业,双方一拍即合。


  “马鞍山横跨长江,靠近南京和合肥,有郑蒲港万吨级港口和综合保税区,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茂迪马鞍山新能源有限公司行政管理部资深经理吴伟杰说,除了这些,还有让他意想不到的服务。


  2015年11月,双方正式签约,马鞍山承诺28天完成旧厂房的改造,茂迪对此半信半疑,他们估计时间最快也要3个月。其实,马鞍山也没有神来之笔,他们的做法是把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乘以3,24小时三班倒,最后提前两天兑现承诺。


  这种负责的态度打动了客商,茂迪随后又将更高端的生产线从昆山迁到马鞍山,双方互信不断提升,合作更加紧密。目前,茂迪在马鞍山的投资在不断“加码”,正在考虑将总部迁来马鞍山。


  皖江示范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各市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赢得了很多机遇,而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投资环境等方面“等高对接”沿海地区,更为产业大规模转移打下了坚实基础。


  滁州是皖江示范区的两翼之一,毗邻江苏。2012年4月开工建设的苏滁现代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首个省外合作共建项目,也是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加坡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其成功经验,又进行优化升级,同时理念上也有很多改变。”苏滁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昌龙介绍说。


  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管委会是管理主体,企业是开发主体……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机制,让苏滁现代产业园实现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节奏和实施路径。


  随着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从苏州工业园区引进的邻里中心、城市物业、地理信息、人力资源四大管理品牌的落地,让苏滁现代产业园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与东部发达地区实现“等高对接”。在此基础上,苏滁现代产业园开展全方位、全球化招商,4年累计签约引进项目81个,协议引进资金近300亿元,汽车及装备制造、营养健康、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初具规模。


  苏滁现代产业园的成功打造也正是6年来皖江示范区各市的共同选择和实践: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扩大开放水平。


  “十二五”以来,皖江示范区依托长三角分工协作机制,开展产业转移、能源交通等11个专题合作。通过加快交通一体化、强化产业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推动“信用长三角”建设、做好长三角基金课题研究组织工作等,推动沪苏浙产业向皖江示范区有序转移,使得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今天的安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迈入了决胜‘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李锦斌说,安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战略,积极推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引进来”“走出去”,推出更多有发展潜力、有成长空间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打造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芜湖埃夫特机器人


  高端引领,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突破


  去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任务,包括皖江示范区城市合肥、芜湖在内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被写入其中,创新驱动成为安徽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抓手。


  “区域竞争实质是创新发展竞争,越是发展不足的地区,越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越是在跨越赶超阶段,越要依靠创新增强发展动能;越是遇到发展瓶颈制约,越要通过改革创新打开局面。”10月11日,在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学习考察活动总结交流大会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如是说。


  合肥,皖江示范区的“龙头”,以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创新基因”,不断刷新着先行先试的“创新传奇”。


  今年8月16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升空,聚焦起全世界的目光。而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为代表的量子通信研究团队,就是合肥创新沃土上开出的“绚丽之花”。


  “在这一轮调结构转方式中,为什么合肥没有落后产能?因为早在10年前,合肥的创新就奠定了今天的产业基础,并决定未来的发展。”合肥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范观兵说。


  如今,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更让合肥站在了国家层面,谋篇布局大科学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主创新不断为合肥经济腾飞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机器人、新型显示产业纳入国家试点,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安徽芜湖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创新成就。


  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发展机器人产业,打造以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提到我们的机器人,多数人会只想到机器人手臂,其实在这里,我们正在让机器人看得见、走得动,能思考。”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辉介绍,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涉足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前瞻性的眼光和敢于试水的魄力,使埃夫特在国内机器人领域占得重要地位。


  2014年,芜湖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组建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际化开放式公共研发平台。借力强大的产业基础、快速转化的科研成果,芜湖机器人产业快速集聚壮大,如今,机器人产业园已落户67家上下游相关企业。


  6年多来,皖江示范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截至2015年底,皖江示范区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6825.4亿元,占全省76.5%。新型显示和机器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成效明显,智能语音、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快速成长。


  “安徽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依托众多创新战略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体系、资本创新体系、平台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体系的有机链接,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加快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10月18日,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安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国英在主旨演讲中说。

 


  宣城敬亭山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安徽样板


  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是皖江示范区的一大优势;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构筑产业承接底线,则是皖江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6年多来,皖江示范区把生态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严把环保准入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户。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曾在安徽宣城留下千古佳句。作为皖江东部桥头堡,绿色一直是宣城的底色。


  9月中旬,宣城市环保局开发区分局副局长杨宏亮才从盐城回来,这次出去不是考察学习,而是参与园区的招商引资。尽管最终投资2亿元的岩棉生产项目因环评不过关被一票否决,但杨宏亮一点也不觉得遗憾。


  “一方面岩棉的生产过程会排放粉尘和污染气体,另一方面岩矿原材料在运输途中对环境影响较大,基于这两点考虑才不予引进。”杨宏亮说。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近年来,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招商选商时慎之又慎,除了带上环保部门一同招商外,还专门聘请环评顾问,对所有在建单位和项目,进行每半年一次的回顾性报告。


  环保关成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的第一道门,每个项目被选中之前,环保部门都要先调研一番,诸如印染、化工、造纸和电镀等行业,基本都是直接“拉黑”。多年来,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没有一家化工企业入园。


  在严把环保关的同时,皖江示范区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重点企业推广节能技术。2015年,皖江示范区万元GDP能耗下降6.7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5%。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皖江示范区的绿色经济也随之不断壮大。


  今年36岁的徐纪是安徽明光人,2013年返乡创业,开了家花店。最初花卉来源都是外地,虽然生意不错,但成本太高,于是他开始自己承包土地种植花卉。


  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旺,他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产品也逐渐供到滁州、南京等地。不少群众眼看市场行情好,也跟着他搞花卉种植,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


  “当地村民在他那打工,不耽误种地,还有工资收入,生态建设带动绿色经济发展,效果是很明显的。”明光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王献昌介绍,明光市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23.42%,较2010年增加了5.72%,但林业总产值却由3.8亿元增加到19.2亿元,“种植经济果林的多,旅游经济也逐渐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群众因为绿色受益。”


  “皖江示范区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正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张小忠介绍,当前,皖江示范区围绕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正在深入推进巢湖流域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宣城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岳西、石台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巩固和完善大别山生态补偿机制,推动池州市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支持潜山县、太湖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同时,皖江示范区还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排污权、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试点。

 


  苏滁现代产业园建设的崭新安置房


  产城融合,协调共赢


  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


  面朝黄土背朝天,冒着严寒酷暑下水打蔺草,一直到62岁,安徽滁州原大王镇上庄村的梅贤义,还整天踏着村里的土路,为一家人的生计辛苦劳作。


  但随着苏滁现代产业园的建设,仅仅过了两年,村里的土地上就高楼拔地而起,水泥路四通八达,各种保险让他跟老伴不再为生活发愁,回迁小区旁边的东升邻里中心,一到晚上热闹不已。眼前发生的一切,让梅贤义犹如做梦一般。


  “怎么也想不到大王镇会有这么多的楼,这么宽的路。”梅贤义家2013年拆迁,2015年春节前搬进了新房。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家门口打工,老伴也开始跳起广场舞,说起这些,梅贤义脸上挂着笑容。


  跟梅贤义一样,原大王镇的1万多名群众都真切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大王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张开友说:“我们辖区最后6个村民组,看到其他村拆迁后,晚上不用再摸黑走路,还能在附近就业,也主动要求拆迁,今年年初全部拆迁完毕。”


  “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在增进人民生活新福祉上见实效,是皖江示范区在高标准推进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时的理念,江北产业集中区、江南产业集中区、苏滁现代产业园、郑蒲港新区等新型园区,都让人民群众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见到周强,他刚刚从生产车间里走出来。毕业于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的他,今年3月份回到老家马鞍山,在郑蒲港新区一家电子企业工作。“一个月有2500元的固定收入,虽然不算多,但是天天能回家,感觉很好。”周强家在姥桥镇,位于现在郑蒲港新区。过去,这里的居民一半在家务农,另一半外出务工。可短短几年光景,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很多游子有了回家创业的强烈念想。


  为了让游子的念想化作坚定的脚步。皖江示范区各城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工作岗位,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汇聚,皖江示范区不断加强内部协作,促进一体化发展。 6年来,皖江示范区城际联动发展逐步深入,皖江各市相继进入高铁时代,新桥机场、九华山机场投入使用,建成和在建过江通道10条,芜马组合港、安庆港等现代港口群加速建设,安庆、池州、铜陵城市组群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通过专家评审……


  2015年,皖江示范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8万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89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86元。2016年,皖江示范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力争增长9%、1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力争增加36万人。


  作为皖江示范区新增的数十万就业者之一,在回来的半年时间里,周强结识到了现在的女朋友,也在同一家企业上班,两人对未来充满梦想,“今后就把家乡当成自己奋斗的地方。”


  年轻人周强的梦,也正是所有皖江人的梦。随着皖江示范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东中西协调互动、共同发展中,这块正在崛起的开放新高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