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政  >> 时政资料   
时政资料
2017年安徽公务员考试时政:安徽出台意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http://www.anhuigwy.org       2017-03-13      来源:中安在线
【字体: 】              

  3月13日最新安徽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安徽出台意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公务员考试中,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无论是行测常识题、言语理解题,还是申论,都是结合时事热点来选择命题考查点,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克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和历史罕见洪涝灾害影响,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好态势。但仍然面临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必须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前提下,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


  2017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把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的主要目标,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积极推广粮经高效集约耕作模式。稳定粮食作物生产,重点打造皖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和沿江江淮优质安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品牌粮食,扩大优质粳稻和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稳定主产区棉花、油料生产,促进果蔬茶等园艺作物增值增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安全籽粒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及苜蓿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继续开展粮改饲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促进家禽产业升级。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地方优质品牌。加快主要畜种遗传改良,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行动。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增效,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完善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推进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加强渔政渔港基础设施建设。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蔬菜瓜果、茶叶蚕桑、中药材、花卉苗木、杂粮杂豆、食用菌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和保护,建设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提升安徽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制定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科学划定畜禽、水产、果蔬茶、中药材、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配套服务体系,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功能区、保护区和优势区建设,开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继续实施农产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农业品牌培育和保护。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化使用示范区,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治理,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和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示范县、食品安全企业和食品工业安全园区创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红榜”和“黑名单”制度,完善乡镇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系统,建立互联共享的全程可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完善普通农户参与规模经营的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推行“一户一块田”,实现按户连片耕种。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建设一批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支持供销、邮政、气象、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7、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加工产业集群。支持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推进粮食就地转化。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继续实施“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工程,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支持加工企业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8、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强化联合体内部经营主体间的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利益联结,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向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延伸,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紧密的农产品产销合作关系。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组织实施国家“百县千乡万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培育“绿色皖农”农产品品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共享共建,打造一批“皖字号”区域、行业、企业大品牌。充分发挥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平台作用。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9、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甲级队”和“排头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农产品精深加工知名企业。挖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潜力,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增强发展活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发债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抱团出海,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开发和跨国经营,推动我省农业良种、技术、装备和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企业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10、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农民受益、共享发展”的方式,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生产+加工+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信贷、用地、科技等政策集成创新,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三、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1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依托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特色农产品、乡土文化等资源,利用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以“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水利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宣传推介各类主题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重点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和省级旅游示范镇(村)。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推进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星级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和适度开发。


  12、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出台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方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焦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完善全省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3、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徽风皖韵特色村镇。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促进专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深化“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14、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深入开展农村“双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经营者、农业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等各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整合创建一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基地。提升现有农民工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5、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秸秆还田利用、产业利用、收储服务、政策扶持支撑体系。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扩大耕地深松作业补贴。积极支持秸秆气化、固化等能源化利用,推进秸秆电厂建设。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秸秆收储运,积极引进秸秆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成熟项目。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引导基金,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现代环保产业,扶持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在适宜地区推广秸秆深度利用模式。


  16、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种养结合、立体种植为主的生态循环模式,积极推进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17、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结合小型农田水利改造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项目建设,加强江淮丘陵区渠道防渗及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改造、淮北平原区井灌输水管道系统配套等,大力推广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


  18、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落实国家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开展耕地土壤污染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继续实施巢湖、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加强饮用水源地和皖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


  19、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实施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积极开展生态县创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开展造林绿化攻坚,持续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和森林长廊建设。积极构建长江生态廊道,探索建设皖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积极开展森林经营抚育,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加强公益林管护,着力推进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防灾体系建设。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大黄山国家公园建设。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采矿塌陷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继续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快引江济淮、大中型水库水源地和进一步治淮、长江干支流治理工程建设,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工程。


  五、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0、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国家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开展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资源生态等科技研发,集成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加快研发智能农机装备。支持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推进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21、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强乡镇公益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加强省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建设。实施粮食等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产能提升、节本降耗、减灾抗灾、循环利用技术模式。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加快建立省市县三级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继续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发展“按需供给、智能普惠”的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2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政策,通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化科技成果权益改革,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中的获益比例。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3、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突出科技创新、应用研发、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建设综合试验站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孵化器,搭建科技人员创业平台。开展园区监测评价,加强园区管理。


  24、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继续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深入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


  六、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25、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开展旱涝保收农田建设,以排灌沟渠修复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为主要内容,坚持旱涝兼治、规划统筹、系统治理,做到灌溉有保证,排水有出路。以新一轮水利建设规划为引领,加快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补齐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湖泊防洪综合治理、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块短板”。继续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严守耕地红线,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完成全域性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小型储粮设施和机具库棚、土壤改良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允许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


  26、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53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67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深化“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开展农村垃圾、生活污水专项治理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步伐。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完成全省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开展绿色村庄创建。推进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继续实施全省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深入开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工作。以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村地区枯井、河塘、饮用水、取暖、自建房、客运和校车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光纤到村建设,提升4G网络农村覆盖能力。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建设乡镇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戏进万村”、送电影、送图书等活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7、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继续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持续推进全省异地就医结算。加快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整合提升农村卫生三级网,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试点工作。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贫困标准“两线合一”,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转型升级农村敬老院。


  28、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确保2017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90万人以上、贫困村出列1000个以上,力争2个县脱贫摘帽。坚持“六看六确保”基本要求,完善推进“四单”“四严”“四覆盖”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中央的考核验收、经得起贫困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脱贫、智力扶贫、生态保护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深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认真落实健康脱贫政策,实施贫困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三保障一兜底”的综合保障体系,出台并实施贫困户慢性病门诊医疗救助等配套政策,加强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衔接,完善慢性病管控工作措施,切实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减少因病导致的贫困发生。完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将因灾致贫人口纳入扶贫信息系统,实施针对性帮扶,加大对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和灾后恢复支持。攻克脱贫攻坚难点,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进度,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加大政策措施宣传落实力度,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扶贫资金投入、金融资金支持、涉农资金整合、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各类要素保障和支撑,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估和问责,坚决制止各种形式主义,杜绝数字脱贫和弄虚作假,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七、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29、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制度,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县级数据库建设,尽快建成从省到县互联互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形成全省“以图管地”和承包合同网签管理系统。强化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以市、县为重点,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建设和运行财政补贴机制,力争2018年实现涉农县区全覆盖。


  3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定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强化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监管。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确认成员身份,量化经营性资产,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位,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利。出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在全省选择10个县整县推进,其他市县选择若干乡村自行组织试点。规范“三变”改革股份合作方式,强化股权设置和运营监管,将“三变”形成的集体股权和收益纳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统一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鼓励试点地区采取设立专门风险基金等办法,有效防控风险。


  3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台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三权分置”格局和运行机制。统筹协调推进金寨县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维护农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占有和使用权,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按规定用于村集体对进城落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补偿。


  32、严格执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继续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鼓励和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适时出台地方粮食收储政策。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产量、信息、行情预测和价格监测。探索“粮食银行”收储运营模式。优化地方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成品粮油应急保障体系。支持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科学储粮。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重点支持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和绿色生态。扎实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落实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等奖励政策。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油和饲草料生产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重点对粮食烘干机械补贴。落实林业补贴政策,争取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33、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保证增量,用好存量,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级多形式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探索省级涉农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环节源头整合改革,逐步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县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以奖代补、贴息、担保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工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加快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担保业务和机构向县延伸,扩大“劝耕贷”模式覆盖范围。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探索建立水利建设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符合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落实引导规范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政策措施。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


  34、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动金融机构加快县域空白网点布局,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给予涉农不良贷款一定容忍度。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快上市挂牌和增资扩股。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鼓励大中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拓展“三农”业务。加快省农村信用社联社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发展民营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活动。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订单、仓单、保单和应收账款抵押融资业务。深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推动涉农企业分类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兼并重组。支持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做强农业板块。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积极发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


  35、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按照提标扩面、降低门槛、精准赔付的要求,完善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皖北等地区产粮大县粮食作物保险省级以上财政差别化保费补贴政策。支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补充保险。扩大森林保险、育肥猪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制种保险、家禽保险、肉牛羊保险、农机具保险试点。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层次保险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继续实施特色农业保险省级财政以奖代补政策,推动各地增加特色保险品种和扩大保险覆盖面。鼓励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继续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扩大农产品收入保险试点。推动土地确权成果与农业保险农户信息共享,优化理赔操作程序,提高理赔的精准性、便利性。


  36、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各市、县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要优先用于农民住房、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建设。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利用其所有的集体建设用地、退出的宅基地,自办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他人联合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或者旅游设施,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对发展设施农业涉及的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须的配套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改进省以上重点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办法,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


  37、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推进林地“三权分置”和集体林业股权量化到户改革,逐步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与收储担保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开展水权制度建设,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工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建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制度。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深化农垦改革,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及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破除传统思维束缚和工作路径依赖,加强调查研究,尊重基层创新创造,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增强“三农”工作的实效性。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农村党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坚持抓乡促村、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强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深入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保障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大学生村官的重要作用。县乡纪委要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养,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引导群众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法律宣传教育服务和信访工作。加大“三农”工作宣传力度,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


  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进展、用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效、用农村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原标题: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