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政  >> 时政资料   
时政资料
2018年安徽公务员考试时政: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anhuigwy.org       2018-02-06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
【字体: 】              

  2月6日最新安徽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2018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安徽公务员考试中,命题人历来是倾向于结合时政热点命题,无论是行测常识题、言语理解题,还是申论,都是结合时事热点来选择命题考查点,因此最新时政要有所了解。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22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国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7年工作


  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安徽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及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积极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扎实推进省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省生产总值从1.72万亿元增加到2.75万亿元,年均增长9.1%。财政收入从3026亿元增加到4858亿元,年均增长9.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640元和12758元,年均增长8.8%和10.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近两年化解煤炭、生铁粗钢产能1672万吨、631万吨,商品房去化周期从19个月减少到12.7个月,降低企业成本170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全面展开,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和14.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实现翻番。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8%。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迅速,快递业务量从1.4亿件增加到9亿件。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粮食最高产量突破700亿斤,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5%。加快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皖江8市整体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区域发展国家级战略平台覆盖“五大板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6.5%提高到53.5%。


  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引江济淮工程全面开工,高铁网络不断加密,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新桥国际机场、京福高铁(安徽段)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726公里增加到143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3210公里增加到4673公里,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5.5万公里。解决21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光缆通达所有行政村。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13.9%提高到63.9%。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全覆盖。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扎实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区域创新网络不断完善。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29件增加到7.7件。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3人,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15个,培养高技能人才42.8万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62项。量子信息、热核聚变、稳态强磁场、铁基超导等前沿技术率先突破,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由中科大主导研制,全球最薄触控玻璃实现量产,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建成投产,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全国首家智慧医院挂牌运营,创新引领型发展在江淮大地呈现蓬勃生机。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提前1年完成,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展开,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率先建立实施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和编制周转池制度,率先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从192.5万户增加到381.4万户。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江淮汽车、华安证券、建工集团整体上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755个村实施“三变”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实现县域全覆盖,首家民营银行新安银行设立,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成运营,挂牌企业达1859家。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日益增强,改革的动力、活力、红利日益显现。


  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实施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地位日益凸显。推进外贸优进优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6.2%提高到24.7%,跨境电商贸易额年均增长30%。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73亿美元,年均增长13%,境外世界500强在皖设立企业增加到152家,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海螺海外发展、马钢收购瓦顿等国际产能合作顺利实施。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加密延伸,新增国家级开发区6家,设立综合保税区3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4家、进境指定口岸11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运行,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56项。外事、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1%。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PM10年均浓度下降11.1%,主要河流、湖泊总体水质稳中趋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扎实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面推行河长制,率先探索林长制,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展开。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圆满完成。加快“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巢湖流域、黄山、蚌埠、宣城入列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马鞍山、合肥、铜陵、芜湖、淮北、蚌埠、宣城、安庆先后入列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3位。入列“中国好人榜”增加到1162人,连续10年全国第一。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省市县乡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11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5人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运河(安徽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省出版集团、发行集团稳居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持续加强。文化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强省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坚持“六看六确保”,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贫困人口从679.1万人减少到120.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6%下降到2.2%。产业扶贫覆盖所有贫困村,建成村级光伏电站6317个、户用31.5万户。完成6.3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雨露计划”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创造性实施“351”“180”健康脱贫政策,探索出解决因病致贫的有效途径。我们践行“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举全省之力、汇各方之智,朝着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目标扎实推进、不懈奋斗。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连续5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所高校、13个学科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增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90.6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5.6万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健康安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养老服务体系、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覆盖16个市,建立医联体279个,医共体扩大到66个县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信访制度和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构建,连续8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不断发展,气象、地震、防灾减灾、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驻皖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安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们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较好完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任务。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30条”和支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技工大省建设等若干“10条”意见,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全面构建技术、平台、金融、政策四大创新支撑体系,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启动建设。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功举办“锦绣安徽迎客天下”全球推介、第十届中博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四百”对接等重大活动,对外贸易大幅度回升。着力加强重点污染防治,积极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省级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整体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着力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扎实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再战再捷目标圆满实现。着力抓好民生工作,居民增收提速,公共服务提质,社会保障提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收入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进出口总额增长23.7%,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和8.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2%,城镇登记失业率2.8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实现了经济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稳中向好。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政府建设得到加强,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严格实施政府权力运行监管、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政府法律顾问等制度。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法规议案59件,制定修改废止省政府规章88件,全省办理行政复议案件40522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054件。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开展各类民主协商73项,办理政协委员提案4729件。全省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成运行,网上办理事项超过85%。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30条,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凝聚了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我们经受了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走过了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我们深切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全省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领导下,树牢“四个意识”,加强改革创新,奋力闯出新路,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精彩华章。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需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企业经营成本较高,民间投资增长放缓,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有待增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距全国水平尚有不小差距,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还没有解决到位。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改革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干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不足,少数干部懒政怠政,“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未根本解决。我们要直面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更努力的工作、更扎实的举措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期盼!


  二、全面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引领着安徽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程。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一建设、三同步”的目标思路和阶段性安排,绘制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宏伟蓝图。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我们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握阶段性发展规律,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开创安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科教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力资本素质明显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质量效益和主要指标增幅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


  ——创新能力显著跃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加快涌现。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五大板块”阶段性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城市群能级持续提升,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经济开放度显著扩大。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基本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速,国际产能合作、创新能力合作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进。居民人均收入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扎实推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打造创新型省份,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打造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打造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现代化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建设为主要依托,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新材料等领域为突破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运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打造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加快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使各类市场主体向往汇聚,让创业兴业活力竞相迸发。


  (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全省发展整体效能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增强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合理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导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加强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五大板块”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各区域在主体功能定位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创新竞争力和带动力,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进皖江城市带创新升级、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强力推动皖北地区全面振兴,加快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努力建成美丽中国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步伐,提升特色产业支撑力、基础设施保障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创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提升城镇化质量,强化城市群主体,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水利支撑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河湖管护能力,加快实现江淮安澜、河湖健康、人水和谐。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加速航空、水运建设,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完善油气管道布局,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构建现代化网络信息体系,光纤网络和4G全面覆盖城乡,积极推进5G商用。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快建设高效畅通的物流平台,提升临港物流园区水平。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安徽。


  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主体和新增长点,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加强污染防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卫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不断增进全省人民绿色幸福感。


  保护生态系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江淮大地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让我们的家园永葆山清水秀、共享天蓝地绿!


  (四)加快推动全面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开放水平。


  展开全面开放空间新布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合作,构建承东启西的产业、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枢纽。加强与沪苏浙、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构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资本、技术转移高地。


  打造更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对外投资新领域新方式,构建招商引资新机制新载体,加快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升利用外资技术溢出和产业升级效应。


  形成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体制。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积极创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跟进融入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打造更高能级的开放型经济新平台,走出更加宽广的对外开放新路子。


  (五)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共享,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七有”目标,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事业,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产业体系和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大别山区、皖北地区和行蓄洪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突出产业就业扶贫,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构建稳定脱贫、防范返贫的有效机制。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坚决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深化平安安徽建设。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让社会持续安定,让人民永续安康!


  三、2018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和建设。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支撑体系,开工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开展合肥先进光源预研,支持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建设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首批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企业研发准备金、创新券制度试点。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和升级工程,支持企业、开发区在海外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建立省科技成果在线登记系统和技术市场数字平台。建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机制,支持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建成安徽创新馆。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开辟人才激励“绿色通道”,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启动国家科学中心引进海外人才百人计划,加强院士工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引进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开辟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完善科技事业单位岗位统筹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职称评价制度。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创新型产业和智慧经济发展制高点


  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再退出煤炭产能690万吨,压减生铁粗钢产能228万吨。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破除无效供给。推动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对工业强基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设备购置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落实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清理规范涉企保证金,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现代医疗医药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成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安联合煤化工等重大项目。实施“皖企登云”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生产线、车间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工厂培育。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开展提升制造业质量标准行动,筹建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启动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发展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现代金融、供应链物流、人力资源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大力促进要素互融共用。加快省军民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防军工单位合作,加强军民技术转化运用、军民融合交流对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军民融合建设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加快发展智慧经济。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来临,我省要发挥优势,不失时机站上潮头。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构建工程,加快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等制造业,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创意、移动传播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加快“中国声谷”建设,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发展。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大数据交易平台。突出应用示范和引领,在医疗、教育、养老、物流、农业、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智慧+”应用试点示范。


  (三)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消费稳定较快增长。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扩大信息消费,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引导共享经济新业态有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车购税优惠政策。扩大健康消费,大力发展医疗、体育、养老、养生等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大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景区管理水平,推进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营销智慧化。


  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开放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PPP项目价格和收费适时调整机制,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提高民间资本收益预期。


  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开工建设昌景黄、池黄高铁,力争开工合新、宣绩高铁,建成杭黄高铁。实施10条断头国省干线公路贯通项目,开工建设沪汉高速无为—岳西段、溧宁高速黄山—千岛湖段,全面推进县县通高速补齐项目,加快建设芜湖—黄山、蚌埠—固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德上高速池州—祁门段,新增高速公路160公里、一级公路350公里。开工建设芜宣机场,改扩建阜阳、池州、安庆机场,推进蚌埠、亳州、宿州、滁州民用机场和黄山机场迁建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新汴河航道安徽段。开展港口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港口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60亿元,开工20座重点易涝地区排涝泵站、70个中小河流治理和250座小型水库加固项目。建成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合肥—六安天然气干线。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400万亩以上。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行家禽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以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为重点,加快农业示范园区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创建1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创建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5个,推动“主食厨房”经营网点向社区、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0个,创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6个。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小岗村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努力走在改革前列。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平台,深化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有效办法。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农垦等改革。


  着力补齐农村突出短板。今年集中力量抓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和五项建设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的目标是:完成自然村80万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完成20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设施建设。五项建设巩固提升行动:一是农村道路巩固提升行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谋划一批加宽改造、路面硬化项目,打通一批“末梢路”,畅通一批“循环路”,建设一批“产业路”。二是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拓展农村电商网点功能,加强农产品网销上行引导,强化品牌培育,实施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和企业培育计划。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推进农村水厂升级改造,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四是农村电网改造巩固提升行动。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提升深度贫困地区、行蓄洪区供电可靠性,加快水电供区电网移交和改造。五是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升行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振兴。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任务重,要格外重视,更多支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支持创建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促进县域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合作,支持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和异地孵化器。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招商,推行专业化招商、联合基金招商。促进企业引入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努力实现借势发展。


  (五)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有资产有效监管,开展出资人委派总会计师试点。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专业化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整体上市。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深化“放管服”改革。启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规范审批权责和标准。统筹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深化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加快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努力把安徽打造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挂钩机制,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生工程、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领域和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普惠金融,改善“三农”、中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完善新型政银担业务,实现“劝耕贷”农业县全覆盖。推进省农村信用联社改革,支持农村商业银行资本联合。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完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提升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启动实施农产品、家电等传统产品出口提升计划,扩大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和管理,增强对外贸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商合作平台建设,加大对企业“走出去”支持和保护。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开展“多评合一”试点。积极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办好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


  (六)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严格防控政府债务风险。稳妥处置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摸清底数,严控增量,化解存量。健全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推进政府专项债券改革,完成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建立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积极稳妥去杠杆,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强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公司治理风险以及“僵尸企业”债务风险防控,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资产核销处置力度,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风险管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早期干预和应急处置机制,堵住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监管漏洞,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七)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今年的减贫目标是,1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8个省级贫困县摘帽,7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7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加强产业就业扶贫。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扩大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覆盖面。开展家政扶贫行动,建设家政服务市场与贫困户就业对接平台。新建就业扶贫基地300个、就业扶贫驿站400个、扶贫车间600个。


  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度。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从今年起,省级财政新增扶贫专项资金50%以上用于深度贫困县。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实施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分类推进村(庄)台、保庄圩整治,实施一批居民迁建、环境治理、生产布局、生活保障等项目,大力发展水面种养等适应性产业,改善行蓄洪区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落实省定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加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方案。完成198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任务,安排好搬迁户生产生活,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健全贫困地区基本社会保险制度,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加强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的精准帮扶。优化“351”“180”健康脱贫政策,解决好取药报销不便捷问题。


  完善脱真贫真脱贫工作机制。坚持“六看六确保”,落实“七个不落、一个不少”要求,健全防范返贫机制,完善督查考核方式,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落实脱贫后续帮扶,对已脱贫人口在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落实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支持政策和帮扶措施,消除“死角”和“盲区”。完善包保机制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制度,打造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深入开展扶贫日活动和扶贫志愿者行动,完善大扶贫格局。


  (八)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环境保护“五个一”专项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道路施工、建筑工地、港口码头等扬尘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长江流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污染地块和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今年还将抓好三个专项行动:一是城乡黑臭水体治理行动。大力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启动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0%以上。二是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推广产业化模式,创建一批综合利用试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以上。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推进行动。完善收储运销体系,推进秸秆发电项目和秸秆气化能源利用工程建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园区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推进绿色技术开发利用,加快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150万千瓦。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严格实施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盘活一批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学校、灌区。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抓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实施,对划定的范围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完成造林120万亩。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和绿色矿山创建。扩大生态补偿机制覆盖面。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环境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全面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0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6%。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以上,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66人以上超大班额。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考、高考综合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推进首批364所智慧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建设。


  推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扎实做好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建设一批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拓展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新产业、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


  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50%。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实施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扩面专项行动,开展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试点。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优抚补助标准。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实行公租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对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加快实现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保障范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8.18万套,基本建成23.75万套,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因城施策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盘活存量住房,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完善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省美术馆、百戏城、科技馆建设,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文化岗位试点。推进明中都皇故城、凌家滩、禹会村、双墩、寿春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地方戏曲振兴计划,支持文房四宝等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加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省属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参事文史、地方志和档案工作。


  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深化医联体建设,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完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智慧医疗试点示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创建智慧养老院,建设30个医养结合示范项目。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强儿科、产科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第七届省残运会。


  今年计划投入1067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其中新增学前教育、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工程,要精准实施、精细管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平安安徽建设水平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开展信访“三无”县乡村“联建、联创、联评”活动。加快省市县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达到国家标准。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加强援藏援疆工作。


  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不法行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实现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全覆盖。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等工作。守护平安,“防”字当头,今年切实抓好两项行动:一是安全保障监测体系建设行动。推进道路交通、城市管网、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及时监测预警风险隐患,提前采取管控措施,有效防范事故发生。二是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建成地质灾害三维信息平台系统、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处置系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和综合治理。


  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牢固树立全民国防意识,着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着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大力支持驻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做好双拥优抚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让军政军民团结之树根深叶茂。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职责使命,加强政府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


  着力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政府。树牢“四个意识”,强化政治责任,坚决忠诚维护看齐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全党拥戴、人民爱戴的好领袖,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五个纯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培植精神家园。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建设学习型政府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八种本领”,增进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善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防控风险,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着力打造依法行政、治理高效的政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按法定权限履行职责,更加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方面监督,全面深化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权力“瘦身”、服务“健身”。规范行政裁量行为,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治理,加快建设智慧政府,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率。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加强政府智库建设,广泛凝聚群众智慧,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着力打造清正廉洁、纪律严明的政府。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驰而不息整治“四风”问题,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严防权力滥用和设租寻租,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和审计监督全覆盖,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着力打造勤政为民、敢于担当的政府。牢记为民宗旨,始终把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刻把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把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大力营造愿作为、敢担当的风气,旗帜鲜明为那些勇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鼓劲撑腰,激励广大公职人员尽职尽责、苦干实干,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


  伟大时代充满创造,赢得未来唯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奋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壮丽篇章!



免费学习资源(关注可获取最新开课信息)

互动消息